
主干道两旁绿树成荫,休闲操场宽敞明亮,多处小微公园让村民走出家门便是公园。漫步在鼎诚村,干净、整洁,花鸟相伴,令人心旷神怡。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,福建南安梅山镇鼎诚村却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经过30年的努力,鼎诚村这个“古山头”已演变成“小康村”。
鼎诚村村民刘培养:“我以前的房子是土垒房,上面盖瓦片,时间久了房子老化,一下雨就漏水,根本住不了。”
刘培养原是一户人家的养子,后来养父母因故搬离鼎诚村,但没有带走他,留他一人在老房子里居住。因为文化不高,也没有家庭支持,刘培养四处打工勉强糊口,也没有结婚生子,一直到后来年纪大了,回到了鼎诚村,村里为他提供了保洁员、联防队员等公益性岗位,保障一份收入。在他的老房子倒塌后,又为他盖了安居房。如今的刘培养,生活过得实实在在。
鼎诚村村民刘培养:“以前低保金是400元,现在有600多元,再加上养老金,我一个月能领一千元出头。以前过得很艰苦,现在有政府关心和各种补贴,生活水平提高很多。”
在鼎诚村,像刘培养这样由村里出资盖安居房的一共有7户。除了盖安置房,鼎诚村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,提供产业扶贫、教育补助等不同的扶助措施,帮助困难群众。到2017年底,全村18户贫困户共56人全部实现了脱贫。
鼎诚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幼玲:“困难只是暂时的,通过政府的补助,村里的帮助,现在贫困户的生活越过越好了。”
此外,从2016年开始,鼎诚村又从村财累计划拨了800多万元,为全村村民缴纳医保,对困难户的全力托底帮扶,让全体村民“医”有保障,这离不开雄厚的村财支持,鼎诚村每年的村财收入有150万左右,这使得他们在开展各项建设活动时游刃有余。
鼎诚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幼玲:“村财收入主要得益于四张王牌,分别是开发、投资、盘活、物业。之前村里的山地被多个林场承包,通过协商,现在村委会把全部山地资源收归集体,一部分承包给实力较强的企业家,一部分由村集体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林,每年可以增加村财收入50万元。我们还借助省道215的建设契机,盘活闲杂的山地,以出租的形式招商引资,把土地租给企业,带动这一带的经济。”
近十年来,鼎诚村里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,先后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、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、百米文化墙、休闲漫步道、多功能运动场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场所,还对全村所有的主干道进行“白改黑”,不断提升村庄宜居品质。
鼎诚村村民刘天友:30年前,整个鼎诚村全是泥泞土路;十几年前做了硬化,铺水泥路;近几年又铺了柏油路,乡村道路改变很大。原来去演园村要渡船,现在造了大桥,交通非常方便。
鼎诚村村民刘意忠:“30年前大家过得很艰辛,三餐吃不饱,现在有鱼有肉,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大家精神面貌也很好。”
截至2022年,鼎诚村的村集体资产从无增长到6000多万元,从“空壳村”变为小康村,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 年的1000多元到2022年的 3.2万元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0.5万到现在的158万,鼎诚村也先后获得了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、福建省示范绿色村庄、泉州美丽乡村、南安市和谐村等荣誉称号。
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、美丽宜居村庄、“五个美丽”创建,到如今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南安鼎诚村已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大道。现在的鼎诚村,产业与文化并进,经济与生态共荣,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广大村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。